大家都听说过历史上“灭官烛读家书”的故事。一天夜晚,州官收到上司发来的一封信,书信尚未看完,他突然把桌子上的官烛灭掉,换上自己的蜡烛。原来,信中部分内容谈及州官在京城里家属的近况,他认为,这属于私事,所以应该灭掉官烛,改用私烛。战国时的公孙仪,位居鲁相,却“嗜鱼而不受鱼”,他的逻辑是:受鱼失禄,无以嗜鱼,不受保禄,终身嗜鱼。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利用计算“机会成本”而得出不可贪污腐化结论的人,可谓为官中的大智者。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学学他们讲原则的坚决,始终做到头脑清醒,要时刻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一被多少腐败分子所证实了的铁律。
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刚开始,他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当年,刘青山、张子善就是从收受“哈德门”香烟开始沉沦,发酵出腐败案件的。小恶是大恶之源,只要贪欲的口子一开,那么必然像江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老话说得好:“万从一上数,大从小中来。”微不足道的“一”累加起来,就会成为一个大数字甚至天文数字。个中道理并不深奥。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做到手脚清白。领导干部若在思想上放松警惕,或者存在侥幸心理,倘若“昧纤钩而食饵”,则必“难逃刀俎之灾”,这是每一个贪官的必然下场。
可见“修官德,讲清廉”乃古今通理。关于清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留下了许多经典故事和无穷智慧供我们学习借鉴。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能自觉走进古代廉政经典故事中,汲取廉政营养,培塑清廉的人品官德,用实际行动践行“三严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