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对当今中国社会信任状况的基本判断很悲观,认为社会各种关系中弥漫着不信任,甚至说,中国社会信任正处于一种解体状态。
中国社会信任是否已经出现危机?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这种危机到哪种程度了,又应该如何重建社会信任?
中国社会信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扶贫减贫工作成效显著,被世界视为经济奇迹。但是,经济上的成就并不必然提升中国的社会信任程度。相反,由于贫富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人们的社会满意度不高,幸福指数与经济条件的改善也并未呈现正相关关系。加之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资源的不均衡占有,导致人们的社会不公平感,而这正是从根本上削弱人们信任的思想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具吸引力、最核心的价值因素就在于消除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仅仅是政治法律意义上的,还是经济生活上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实质上的。
削弱中国社会信任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某些政府官员腐败导致的政府公信力下降。歪风邪气和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党政领导干部的公众形象,损害了社会对政权机构的信任。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社会转型是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理论上意在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同时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控制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等负面效应。但是,由于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从现实操作的结果看,市场经济不会按照人的意愿只作为配置资源的工具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价值规律会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物化”效应在所难免。
政府部门本应该秉承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有所作为,却因为转型期的利益分化,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更加剧了人们的不信任感。
中国社会信任的重建路径
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的症结已明确,重建信任的路径也就不言自明。首要的一点是要让人民充分获得社会公平感。要给人民实际利益,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防止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确实让人民感受到国家的分配制度是以人民为本的。如今,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贫富两极分化对人民社会公平感的伤害,开始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领域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人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日渐提高。这一点从国家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定位上可以看出。从最初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可以看出,我们党已经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
严惩腐败,提升领导干部和政权机构的公众形象,是重建中国社会信任的另一重要路径。党风问题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在拓展源头防腐、权力制约制衡、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还有许多可探索的空间。在加强反腐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使党员干部由原来的“不敢腐败”的他律行为转变为“不愿腐败”、“不想腐败”的自律行为。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