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昌盛,必见清风之华;民族复兴,必有文化之功。
日前,由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委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河南省文化厅策划创作,河南豫剧院一团承演的新编廉政历史剧《张伯行》,成功搬上舞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纵观该剧,开掘于历史之海,追溯于文化之源,回归于时代之端,于春风化雨间传播着中国优秀历史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于润物无声间砥砺着清慎勤的思想品格,于悄无声息间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好地实现了廉政文化艺术作品创作五方面的有机统一,即: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故事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文化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舒卷云袖风云色,清风入席暗香来。
笔下铿锵句 古今不绝音
清风劲吹,廉从历史深处走来。
仰望中华民族历史天空,这里曾经有过太多的风云聚散,王侯将相用刀光剑影刻下了他们的基业,文人墨客用笔耕砚田留下他们的经典,但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岁月怎样流转,都在反复印证着一句话:名垂青史者,必是爱民官。
历史既是忠实的记录者,又是严肃的挑剔者。在多如繁星的历史人物中,凡光彩夺目、流芳后世者,不凭官大品高,也不凭家富人贵,而凭的是老百姓心里的那杆秤,区分善恶,量得轻重。也正是这些人,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2014年3月18日,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兰考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张伯行。他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我看,这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豫剧《张伯行》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以古鉴今,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风骨、有情有义有担当的艺术化的主人公形象。该剧的主创团队,可谓大腕云集、名家荟萃。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无论是作曲唱腔设计,还是舞美灯光服装造型设计,无论是音乐配器,还是舞蹈设计,都由国内一线专家组成,主要演员更是有中国剧协副主席李树建以及王惠、贾文龙、孟祥礼、魏俊英等9名国家一级演员联袂登台,其中多人都是数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奖的当今豫剧名家。据该剧编剧、国家一级编剧、曹禺剧本奖获得者陈涌泉介绍,该剧源于历史而又不拘泥于历史,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注重感悟历史、品鉴历史,回应现实、启迪现实,着力表现张伯行至真至诚、至情至性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怀。
“一字”廉诗传天下。刚到江苏巡抚任上,面对官场浮华奢靡之风,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的盛行,张伯行不胜其烦,通过这篇檄文,以诗明志,表明心迹,向各级官吏公开宣布谢绝一切馈赠;由此,这篇檄文不仅成为张伯行为政以德的座右铭,还留下了无尽的回响,成为后世人们砥砺道德、提高修养的著名格言警句,绵延不绝,代代相传。
一桶青菜表清白。俗话说,世上啥都好改,就风气不好改。这不,自己的顶头上司两江总督噶礼为母过寿大摆宴席,衙前车水马龙,公开收礼受贿。一边是灾区百姓哀鸿遍四野,一边是朱门依旧歌舞声;百感交集的张伯行一出场,便痛斥这种官场歪风:“来的都是朱紫贵,行的都是黄白情”;并将亲手摘的一桶青菜当作贺礼,蕴义大清一统,旁敲侧击提醒噶礼为官要清!
一片丹心写赤诚。该剧虽然只是截取了张伯行无数感人事迹中的一件,却以点带面折射了张伯行勤廉爱民的一生,使我们看到了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私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赤子之心。
往事历百年 曲终人未散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张伯行》一剧虽然重现的是一个200多年前的人物故事,却让很多观众眼眶湿润。根本原因在于该剧积极传承优秀廉政文化血脉,立体展示了一个生动而又丰满的形象,较好诠释了其“不畏强权,为民做主,敢于担当,反腐斗贪”置生死于度外的无畏精神,时时处处都注重与观众进行情感对话、心理交流。
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公生明,廉生威。廉如明镜,可鉴事之清浊,可呈公道人心,可彪炳青史、铭于后世;腐如恶气,能熏染人心,能污化环境,能身遭唾骂、遗臭万年。面对“江南贡院”变为“江南卖完”的乡试舞弊案,面对众多学子泣血哭诉,面对相互勾结的腐朽官场,张伯行的闪光之处就在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义凛然上,就在于即使丢官殒命也不改初心、圣贤之志岿然不动的高尚人格上。一方面,张伯行坚决不违背自己的本心,不违背以民为本的理想追求,不违背固守清廉的人生大义;另一方面,又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据理力争,用事实揭穿乡试舞弊案的真相。
品有三口,唯心至之。该剧十分注重情与理的心灵塑造,既做到了故事情节的流畅性、完整性、延续性,又注重冲突矛盾的尖锐性、起伏性、趣味性,紧紧抓住人物内外两个世界去细细勾勒,浓墨重彩表现人物的清正廉洁,打捞历史,回应现实,塑造了人物可信可亲、可歌可泣的形象,使观众与剧中的主人公一起同悲共泣,同歌共舞,并获得启迪与思考。
莫道男儿无悲泣,只是未到伤心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动人心者,莫过于声。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张伯行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柔肠百结,道出了许多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使观众仿佛走进了主人公那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张伯行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能够照得出人心,照得见自我,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廉与腐,生存与灭亡,物质和精神,私我与大道之间作出明智的决断。这正是该剧带给我们的无尽思考与回味。
青山永不老 丰碑人心间
政声人去后,民意笑谈中。
“生为守大义,死成千古贤”。朱熹曾言: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历经岁月的洗礼,张伯行这个人物更加鲜亮,是因为其心有定主,始终不为私利所扰。所以说,没有超越小我的大境界,没有精神上的怡然自得,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信念,也就没有了张伯行这个舞台形象。
公与私是一对矛盾,但在张伯行心里,只有一心谋公事,不让私欲坏纲纪。他清正廉洁,敢于与官场不良习气、潜规则作斗争;他置个人官职和身家性命于不顾,奉的是公心,争的是公理,护的是公正;他不忘初心,保持正直的个性,坚守做人的底线,在一心为公的正义追求中渗透着赤诚的爱民情怀。
面对曾为恩师的钦差大臣张鹏翮的好心相劝,他不畏权贵,不为所动,不为私情伤公理,高唱“职高位尊当自重,权势显赫须自省。为官不做亏心事,心安理得夜不惊。”
面对自己顶头上司噶礼的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杀人灭口、毁灭证据的行为,张伯行冰雪操守,断然拒之,誓不同流合污,他选择了为民做主,高唱“莫道暗室可欺心,头顶三尺有神灵。机巧万端终将尽;总有一日现原形。”
面对结发妻子的惴惴不安,张伯行正气凛然,高唱“见不平我怎能闭目塞听?落第的士子在哭喊,我岂能壁上观作哑装聋!为官者就应该堂堂正正,忧社稷怀黎民事事秉公。好男儿是非分明真情性,敢于爱敢于恨敢于担承。任凭那关隘重重泰山压顶,绝不枉法负苍生!”
面对朝中一些同僚的无端指责、恶意攻击陷害,张伯行道不同,不相为谋,向康熙直陈:“治国先治吏,治吏先正风;壮士勇断腕,惩贪不留情。诛一恶则众恶惧,灭一贪则百贪惊。治贪大业关系重,决不能半途而废功败垂成。只要换得玉宇净,只要能够惩元凶,纵然是玉石俱焚同归于尽,微臣亦在所不辞含笑九穹!”
位高不改凌云志,权重不移爱民心。张伯行始终对官场的歪风邪气,嗤之以鼻,与官场腐败、失职渎职、为官不为势不两立,与暗通款曲的官官相护行为不相为伍,不为贪腐权贵势力的打压所动,随着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唱腔在舞台上经历回荡,一位清官廉吏的风采、风骨形象更加高大,拳拳报国之心日月可表,涓涓爱民之情流垂汗青。
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正如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得失之间,考验智慧,拷问官德人品。在官场的人眼里,张伯行无疑太傻、太硬、太楞,但在老百姓的眼里,张伯行却是一心为民的好官、清官。
常言道,人心换人心,玛瑙换黄金,张伯行对老百姓付出了真心,才换来了老百姓对张伯行的真情,这种官民情深、血浓于水的人间大爱穿越时空,令人动容。扬州百姓听到张伯行被免职的消息之后悲愤异常,哭声震动了整个扬州城,万民为其上书请愿鸣不平。第二天,扬州的老百姓拥到张伯行的住处,为他送行,人们知道张伯行一向清廉,从来不接受礼物,就带来水果和蔬菜。张伯行婉言谢绝,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正所谓:绿水无言寄深情,青山有意颂嘉行;天下百姓最公正,百代尤念廉吏名。
历史睡了,但时间醒着;宇宙睡了,但人民醒着。历史对每一个人都赋予了角色,每一个人在所处历史时代中也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深明大义的噶母,在历史上仅是一名微不足道的人物,在剧中也是一个小角色,但她却为天下百姓说出了公道话,不仅当场作证为张伯行洗清了冤屈,也唱出了自己和人民百姓的心声:“自古清官人人敬,清官是百姓大福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如清代袁枚在《谒岳王墓》一诗中说的那样:“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但凡历史上的盛世,都离不开明君贤臣的同心协力,励精图治。凡是贤明君王,必然是一个好的国家发展时期,君王皆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薄赋尚俭,勤政廉政,为政谨慎,致力文教,注重民生。特别是汉武帝、唐太宗、康熙三帝,是史家公认的伟大而杰出的帝王,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三大盛世取得的辉煌成就,均是与贤明而勤奋的君主分不开的。凡是贤明君主,必然就有贤臣名将辈出。贤明君主与贤臣名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最终,一代明君康熙,匡扶正义,痛斥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会审结果,痛斥操守不堪、袒护恶行的官员,何时能体会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百姓安居乐业,则四海升平矣!并大声疾呼:“贤才既不得用,国政焉能治好?行贿得官之人,只知搜括民财,巴结上司,岂肯实心为国?贪官遍据要职,中饱私囊;廉臣反遭诬陷,革职下狱。乱政乱国,皆始于此,罪亦莫大于此。难道尔等想重蹈明朝灭亡的覆辙吗?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那时尔等家破人亡,则悔之晚矣!朕要尔等记住:明非亡于清,实亡于腐!”